位于北京萬家燈火裝飾城里的李文鎖城,乍一看生意似乎并不好。這家店里有6名店員,但顧客很稀少,面積多達500多平方米的店鋪,只有不到10名顧客在閑逛。再走進位于十里河燈飾城的另一家李文鎖城,顧客仍然不多。傳統的零售業素以客流量度高下,以此觀之,李文鎖城呈現出的表象并不樂觀。
但事實讓人吃驚,從1997年創立至今,李文鎖城已經成為國內鎖具五金行業最大的連鎖企業,經營的鎖具品種達到4,600多個。2009年的銷售額接近3億元,在全國的300家店鋪,除了位于北京、長沙等一、二線城市的10多家比較大,其余都是面積100平方米左右的中小店鋪。
李文鎖城在北京只有3家店鋪,但2009年的銷售額超過了1,000萬元,利潤率高達30%.客流不多但銷售額與利潤居高不下,李文鎖城成功的奧秘何在?更讓人意外的是,國內的零售業早已進入競爭白熱階段,而同樣從事連鎖銷售的李文卻聲稱,“不用打望遠鏡也找不到競爭對手”,豈不怪哉?
三條腿走路利潤高
店鋪里顧客稀少而業績頗高的原因,李文鎖城北京分公司總經理衡培強認為,這是由李文鎖城的業務模式決定的,“在我們整個收入中,零售只占一部分。”他舉例說,北京分公司的零售比重只有20%,剩余80%都是由大客戶銷售和開修鎖完成的。跟10年前單純的賣鎖不同,現在的李文鎖城已經開始用“三條腿”走路:店鋪零售,跟裝修公司、房地產商合作的團購以及開鎖、修鎖業務。
三者的互補與配合,逐漸形成了李文鎖城獨特的競爭力。隨著觸角伸向全國,李文鎖城也在與供應商談判中有了更多話語權。“現在,我們已經拿到了全國200多家鎖具廠的代理資格,因為量大,進貨價格也很有競爭力。”衡培強說,上游貨源的優勢,中間環節少,加上規模化配送帶來的周轉期快、物流成本低,讓李文鎖城的價格最終能比市場上同樣產品低了15%甚至20%.在經營模式上,李文鎖城猶如家電領域的國美電器。而且由于上游廠家規模多不大,李文鎖城經常會將名牌產品的貨源買斷,形成了局部壟斷,這不僅讓其店鋪內的貨品更全,也讓其與競爭對手爭奪裝修公司和房地產公司客戶時,能拿出品種更多的專有鎖具。
品種全,再加上價格低,李文鎖城在與裝修公司以及房地產商的談判中多出了品牌優勢。“在競爭中,能跟我們抗爭的很少,”衡培強的語氣有些驕傲,“一是鎖具行業需求比較多樣化,造成上游鎖具企業的規模都不很大,沒能力投入資金打造品牌,多依附傳統的渠道,依靠批發商走量銷售;二是在下游的鎖具銷售渠道里,像李文鎖城這樣專業賣鎖的不多,多是附帶銷售,既無力跟李文鎖城拼價格,更沒能力拼服務。”
李文鎖城的另一個優勢則是服務。從賣鎖、裝鎖、開鎖到修鎖、換鎖,從售前的服務、售后的安裝、更換、改鎖芯,李文鎖城承擔了顧客購鎖后的一攬子服務。這樣不僅最終讓其獲得裝修公司與房產公司的青睞,也在不經意間找到了“第三個贏利點”——開修鎖。對超過保修期的鎖具,李文鎖城動輒收取一把少則三、五十,多則好幾百元,成本很低,一個人帶幾把開鎖工具即可完成,因此賺取了甚至比單純賣鎖還要高的利潤。
到底多高?衡培強神秘一笑,顧左右而言他。而從事開鎖行業8年的劉純仁向記者講了另一個傳奇的故事,劉是北京奧順通鎖具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治東是廣州大王開鎖服務有限公司的創辦人,2006年創辦這家公司時,口袋只有不到2,000元,僅過了3年,王不僅買上了奔馳車,還為公司配備了10多輛轎車專門供開鎖人員使用。“一把鎖收幾十、幾百,利潤最少也是百分之六、七十。”劉純仁說。
王治東的公司尚且如此,比它知名度更高的李文鎖城有品牌和終端渠道上的優勢,業務自然比王治東要好很多。如今,在李文鎖城整個收入構成中,大客戶銷售與開修鎖業務占到了3/4以上。
冷門行業競爭少
在利潤如此豐厚的市場里,48歲的李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卻發出這樣的感慨:“沒有競爭對手,也挺沒意思。”但此話絕非狂妄,事實是,目前國內的鎖具市場,采用與李文鎖城同樣銷售方式的,確實不多,極為分散。
“鎖這個行業相對比較窄,一般想創業的人都不朝這方面想。”劉純仁評論說,即使在裝修行業,鎖的比重也非常小,只有2%.劉純仁已在鎖具行業摸爬滾打10多年,之前從事的一直是開修鎖行業,現在,眼紅鎖具銷售的他正聯合同行們,打造一家名為“中鎖鎖城”的連鎖機構,但也只是剛剛起步。
“鎖是冷門行業,最大特點就是競爭不激烈,品牌關注度不高,但如果能把品牌做出來,就能逐漸站住腳。”衡培強說,李文鎖城在鎖具行業缺少競爭對手的另一個原因是,國內市場流通的鎖具,多是由廣東、浙江的工廠生產,大多是對外加工型企業,很少有能力顧及國內市場,對國內鎖具市場的營銷經驗、品牌經驗、渠道、能力都非常弱。李文鎖城正是在這些制造企業還很幼稚時率先成熟起來做渠道的,具有市場先發優勢。
對下一步的發展,李文的計劃是:繼續其“鎖具專業銷售商”的定位,在鎖具行業做深做透,往深度和精度方向發展;通過特許經營拓展渠道,5年內將全國的店鋪數量增加到1,000家;同時進入上游制造環節,把國外鎖具行業里的最新款式、工藝引進中國,并利用成本優勢,在國內生產銷售。
低調鎖具大王
李文鎖城總部位于長沙,創始人李文生于1962年,文化程度不高。“距離大學本科還差12年。100個字里面,我認識的不到8、9個,寫得最好的兩個字是‘李文’。”李文說。
創立李文鎖城之前,他的創業項目是“民福五交化”——銷售五金配件的小商店,最終被淹沒在街邊的大小夫妻店內,不久便虧損倒閉。再創業時,李文開始注意到五金行業里更細分的行業——鎖具。街上賣鎖的人很多,但專營鎖具的幾乎沒有。賣門鎖的分布在建材城里,賣自行車鎖的遍布在大街小巷的修理店鋪里。
他看到了正在萌芽的新商機。當時,國內的房地產市場已經開始發展,對安全性更高的門鎖的需求量逐漸攀升,但鎖具行業卻既沒有出現類似海爾這樣有著很高知名度的上游品牌,也沒有出現今天的國美、蘇寧這樣的渠道品牌。
李文想做“鎖具大王”。“鎖具雖小,看起來也不起眼,但從古到今,哪個家庭不用鎖,只要用心做,把它做專業,就沒有哪個行業做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