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收藏中國日常鎖具十余載以來,一直對我國具有民族特色的‘西藏迷宮鎖’情有獨鐘。經過我多年的探索、研究與實地的考察,終于解開了‘西藏迷宮鎖’這具有奇妙稱呼的神秘面紗。
就我國目前的文獻考古資料顯示,鎖具在我國已有了五千年的歷史發展,其形狀且絕大部分都是橫開鎖,使用范圍涉及全國。然而在這里對于一些少數民族周邊地區的同胞們來說,鎖具的使用對他{她}們而言還很遙遠,直到清朝末期,鎖具才真正的進入到他{她}們的生活中去。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在云南省的西藏地區,出現了藏族同胞們打鑄的,具有其藏族特色的第一把“迷宮鎖”
這把鎖整體外觀鑄造簡單,其形狀是依照唐朝時期,被列入鎖具四大金剛之一的“廣鎖”,也就是現在我們所稱呼的[橫開鎖],為形狀的合式結構。其打造材料為鐵,此鎖長:6.5厘米,寬5.8厘米,厚度為3厘米。鎖的鑰匙孔開鑿處在底部為右側橫倒‘T’字型結構{此結構為典型的“迷宮鎖”、“定心鎖”稱謂},鎖芯結構為:上橫柱左右簧片,下橫柱上下簧片相結合結構。鑰匙長10.8厘米,上面雕刻有簡單的紋飾,其鑰匙的造型別致,是根據鎖芯的定向結構而鑄造。開鎖方式為:右側向左平拉式{這種奇形,并帶有紋飾的鑰匙和開鎖方式,至今只有西藏迷宮鎖具備}。這種鎖的鑄造思路在當時可謂達到了至高的水平,與當時所盛行的鎖具相比,在防盜上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以至于以現今的水平如果沒有原來的鑰匙,要想完整的打開此鎖,都將要付出一番不小的周折。遺憾的是這種防盜嚴密的鎖在當時因為民族、地域的關系一直沒有被普及使用,最遠只發展到周邊地區,如大理、麗江,以致后來形成了具有云南少數民族特色的產物。這種鎖的缺點有二,第一;形狀規格比較單一,在日常使用上只能按照其規格使用。第二;因為其材料是鐵制品,往往經過幾年的使用以后,就被風雨所腐朽了。能夠留到現在的已是不多見的了,所以其價格也很高昂。
清末民初時期,這種鐵鎖流入麗江后,納西族人發現了這種鐵鎖的缺點,他們憑借著自己的聰明才智與高超的手工工藝,以及所靠云南有色金屬‘銅’的發源地的優勢,把鐵鎖改制成了銅鎖,并且出現了制鎖坊,制造出了不同規格的鎖具,使之更加完善的發揮出其作用,更好的運用到人們的生活中去。而且還按照原有的防盜基礎上加以了更大得改進,把每一把鎖的下方都加有了不同層次的底座,不要小看這小小的底座,這便是每一把開鎖鑰匙的開鎖滑道
民國中期以后,隨著人們對鎖需求量的增加,制鎖坊也逐步的從一兩家發展為十幾家,并且古城麗江成為了當時周邊地區制鎖的集散地,這時的云南少數民族同胞已習慣的把此種鎖稱之為“藏鎖”。這個時期能工巧匠輩出,這為以后古城麗江的發展帶來了深遠的意義。這時的鎖已經不再是單一的平面設計了,所有不同的人們對任何不同美好事物的向往,可通過制鎖坊里的刻銅匠,運用那高超的手工技藝在鎖上雕刻出意義深遠的圖案、文字,以期達到自己美好的意愿.
到了民國晚期以后,受國家局勢動蕩不安,其國家的經濟也開始進入蕭條,麗江的制鎖坊在這時也不可能幸免,鎖匠們為了維持住自己的生意,開始了制鎖工藝上的競爭,別出心裁的開始創造自己的鎖品牌.
這是一把“西藏迷宮鎖”的小箱鎖,此鎖長:4.2厘米,寬4厘米,開鎖方式為很不多見的‘左側向右平拉式 ’。其正面中間刻有吉祥意義的繁體文字,上面兩邊刻有從右至左‘滇西晉江’。鎖后面從右至左上款‘興順號造’,中間刻有美麗的紋飾,下面還有從右至左一款“孟祥制”。
這是一把“西藏迷宮鎖”的櫥柜鎖,此鎖長:8.5厘米,寬6厘米,鑰匙長10.2厘米。與上一把鎖不同之處在于,除中間所雕刻的文字、紋飾不同以外,背面的從右至左下款為繁體“麗和號丙寅年造”。其鑰匙上刻有紋路、圖案,在鑰匙的中間部位從上向下依次刻有繁文“妾記”一款。
從這兩把鎖上就可以看出當時的制鎖坊正逐步的走入正規化、品牌化,甚至于把每一個造鎖匠的名字打造在鎖或者是鑰匙上,這也許正是我們今日所謂的貨比三家吧。
就這樣,這種“西藏迷宮鎖”一直被云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同胞,使用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中期,才徹底的退出歷史使用的舞臺,被現代的鎖所替代。這次我在古城麗江有幸的尋購到了,被當地稱之為最大的“西藏迷宮鎖”。
這把鎖長13.3厘米,寬10.5厘米;鑰匙長7.2厘米;總重量1.15公斤。這把鎖上的文字,亦改以前從右至左的念法,其鎖中間從左至右依次為“中國畜產公司”,上面左右兩邊為“云南省公司”,鎖下方打有“1952.11.6”數字年號。鎖的背面刻有代表吉祥的鹿和精美的圖案,此圖案刻工巧妙深厚,線條流暢、簡潔,刻畫出的鹿是活靈活現,決不是等閑之輩之人可以雕畫而出。在看下款“滇西晉江興順號造”,果不其然,這把號字鎖說明了從民國到解放后中期,其制鎖坊因制鎖工藝高超,所以一直被留傳了下來,以至解放后中國畜產公司,云南省分公司的有關部門都會讓“滇西麗江的興順號”為其造鎖,這可真算得上是它的難能可貴之處。此外,這把鎖的另一難能可貴,是它的鑰匙有兩把,人們都知道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事,以前造鎖匠造鎖都是一把鑰匙,一把鎖,“西藏迷宮鎖”更是如此。顯而易見,這是把特制的鎖,兩把鑰匙上都刻有“2號”字樣。具我的尋查下終于解開這個謎底,這是當年其畜產公司專門用來鎖2號倉庫大門的鎖,鎖及鑰匙是專門定制的,當時所定數量也就幾把,每把鎖都是兩把鑰匙,但是隨著歲月的推移,就連殘缺的這種特制鎖都已見不到了。現在想想,自己在古城麗江為什么被古董販子圍著追,非要高價收購此鎖,也就不足為奇了。
說到這里我們也許還不明白,中國鎖具發展五千年來,為什么到了清末民初時期云南的西藏地區才用到了鎖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從云南的西雙版納一直走訪到大理、麗江直至香格里拉,在古城麗江及香格里拉,我有幸的為這個問題采訪到兩位八十歲左右的老人,她們一位是摩挲族人,一位是納西族人,她們給我講了一個共同的故事。
在清末以前,云南的少數民族地區根本就沒有鎖,這是因為當時的各民族百姓之間都很和睦相處,每一戶人家出門都不會上鎖,主人出門后家里往往都留有水、干糧和木柴,如果誰走到這里想歇息一下或溫飽一下肚子,只要自己做就可以了。吃完飯只要把鍋舍打掃干凈就可以走了,即便這時主人回來他們也不會見怪的。這樣一直到了清末民初時期,有很多的外來人流盲到此處,他們剛開始還很遵守這條規則,可到了后來他們吃完了飯就走,不再幫主人打掃自己所留下的狼藉,再后來干脆吃飽了肚子還要把剩下的糧食帶走,在萬般無奈之下才制造使用了鎖具。這就是云南地區鎖具的由來。
聽完這個故事后,我心中真是感慨萬分,真沒想到西藏迷宮鎖是因此而來,但我相信鎖必竟是防小人,不防君子的產物,勤勞善良的人們還是多數。
現在,“西藏迷宮鎖”雖然早已退出了使用的舞臺,但是在云南省的古城麗江市,古老而又聰明、勤勞的納西族人,依照“西藏迷宮鎖”的鑰匙原型,創造出了具有古城代表意義的鑰匙圖案會徽。并向所有中外游人出售,使之永遠的記住這座古老而又美麗神圣的古城。
就我國目前的文獻考古資料顯示,鎖具在我國已有了五千年的歷史發展,其形狀且絕大部分都是橫開鎖,使用范圍涉及全國。然而在這里對于一些少數民族周邊地區的同胞們來說,鎖具的使用對他{她}們而言還很遙遠,直到清朝末期,鎖具才真正的進入到他{她}們的生活中去。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在云南省的西藏地區,出現了藏族同胞們打鑄的,具有其藏族特色的第一把“迷宮鎖”
這把鎖整體外觀鑄造簡單,其形狀是依照唐朝時期,被列入鎖具四大金剛之一的“廣鎖”,也就是現在我們所稱呼的[橫開鎖],為形狀的合式結構。其打造材料為鐵,此鎖長:6.5厘米,寬5.8厘米,厚度為3厘米。鎖的鑰匙孔開鑿處在底部為右側橫倒‘T’字型結構{此結構為典型的“迷宮鎖”、“定心鎖”稱謂},鎖芯結構為:上橫柱左右簧片,下橫柱上下簧片相結合結構。鑰匙長10.8厘米,上面雕刻有簡單的紋飾,其鑰匙的造型別致,是根據鎖芯的定向結構而鑄造。開鎖方式為:右側向左平拉式{這種奇形,并帶有紋飾的鑰匙和開鎖方式,至今只有西藏迷宮鎖具備}。這種鎖的鑄造思路在當時可謂達到了至高的水平,與當時所盛行的鎖具相比,在防盜上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以至于以現今的水平如果沒有原來的鑰匙,要想完整的打開此鎖,都將要付出一番不小的周折。遺憾的是這種防盜嚴密的鎖在當時因為民族、地域的關系一直沒有被普及使用,最遠只發展到周邊地區,如大理、麗江,以致后來形成了具有云南少數民族特色的產物。這種鎖的缺點有二,第一;形狀規格比較單一,在日常使用上只能按照其規格使用。第二;因為其材料是鐵制品,往往經過幾年的使用以后,就被風雨所腐朽了。能夠留到現在的已是不多見的了,所以其價格也很高昂。
清末民初時期,這種鐵鎖流入麗江后,納西族人發現了這種鐵鎖的缺點,他們憑借著自己的聰明才智與高超的手工工藝,以及所靠云南有色金屬‘銅’的發源地的優勢,把鐵鎖改制成了銅鎖,并且出現了制鎖坊,制造出了不同規格的鎖具,使之更加完善的發揮出其作用,更好的運用到人們的生活中去。而且還按照原有的防盜基礎上加以了更大得改進,把每一把鎖的下方都加有了不同層次的底座,不要小看這小小的底座,這便是每一把開鎖鑰匙的開鎖滑道
民國中期以后,隨著人們對鎖需求量的增加,制鎖坊也逐步的從一兩家發展為十幾家,并且古城麗江成為了當時周邊地區制鎖的集散地,這時的云南少數民族同胞已習慣的把此種鎖稱之為“藏鎖”。這個時期能工巧匠輩出,這為以后古城麗江的發展帶來了深遠的意義。這時的鎖已經不再是單一的平面設計了,所有不同的人們對任何不同美好事物的向往,可通過制鎖坊里的刻銅匠,運用那高超的手工技藝在鎖上雕刻出意義深遠的圖案、文字,以期達到自己美好的意愿.
到了民國晚期以后,受國家局勢動蕩不安,其國家的經濟也開始進入蕭條,麗江的制鎖坊在這時也不可能幸免,鎖匠們為了維持住自己的生意,開始了制鎖工藝上的競爭,別出心裁的開始創造自己的鎖品牌.
這是一把“西藏迷宮鎖”的小箱鎖,此鎖長:4.2厘米,寬4厘米,開鎖方式為很不多見的‘左側向右平拉式 ’。其正面中間刻有吉祥意義的繁體文字,上面兩邊刻有從右至左‘滇西晉江’。鎖后面從右至左上款‘興順號造’,中間刻有美麗的紋飾,下面還有從右至左一款“孟祥制”。
這是一把“西藏迷宮鎖”的櫥柜鎖,此鎖長:8.5厘米,寬6厘米,鑰匙長10.2厘米。與上一把鎖不同之處在于,除中間所雕刻的文字、紋飾不同以外,背面的從右至左下款為繁體“麗和號丙寅年造”。其鑰匙上刻有紋路、圖案,在鑰匙的中間部位從上向下依次刻有繁文“妾記”一款。
從這兩把鎖上就可以看出當時的制鎖坊正逐步的走入正規化、品牌化,甚至于把每一個造鎖匠的名字打造在鎖或者是鑰匙上,這也許正是我們今日所謂的貨比三家吧。
就這樣,這種“西藏迷宮鎖”一直被云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同胞,使用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中期,才徹底的退出歷史使用的舞臺,被現代的鎖所替代。這次我在古城麗江有幸的尋購到了,被當地稱之為最大的“西藏迷宮鎖”。
這把鎖長13.3厘米,寬10.5厘米;鑰匙長7.2厘米;總重量1.15公斤。這把鎖上的文字,亦改以前從右至左的念法,其鎖中間從左至右依次為“中國畜產公司”,上面左右兩邊為“云南省公司”,鎖下方打有“1952.11.6”數字年號。鎖的背面刻有代表吉祥的鹿和精美的圖案,此圖案刻工巧妙深厚,線條流暢、簡潔,刻畫出的鹿是活靈活現,決不是等閑之輩之人可以雕畫而出。在看下款“滇西晉江興順號造”,果不其然,這把號字鎖說明了從民國到解放后中期,其制鎖坊因制鎖工藝高超,所以一直被留傳了下來,以至解放后中國畜產公司,云南省分公司的有關部門都會讓“滇西麗江的興順號”為其造鎖,這可真算得上是它的難能可貴之處。此外,這把鎖的另一難能可貴,是它的鑰匙有兩把,人們都知道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事,以前造鎖匠造鎖都是一把鑰匙,一把鎖,“西藏迷宮鎖”更是如此。顯而易見,這是把特制的鎖,兩把鑰匙上都刻有“2號”字樣。具我的尋查下終于解開這個謎底,這是當年其畜產公司專門用來鎖2號倉庫大門的鎖,鎖及鑰匙是專門定制的,當時所定數量也就幾把,每把鎖都是兩把鑰匙,但是隨著歲月的推移,就連殘缺的這種特制鎖都已見不到了。現在想想,自己在古城麗江為什么被古董販子圍著追,非要高價收購此鎖,也就不足為奇了。
說到這里我們也許還不明白,中國鎖具發展五千年來,為什么到了清末民初時期云南的西藏地區才用到了鎖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從云南的西雙版納一直走訪到大理、麗江直至香格里拉,在古城麗江及香格里拉,我有幸的為這個問題采訪到兩位八十歲左右的老人,她們一位是摩挲族人,一位是納西族人,她們給我講了一個共同的故事。
在清末以前,云南的少數民族地區根本就沒有鎖,這是因為當時的各民族百姓之間都很和睦相處,每一戶人家出門都不會上鎖,主人出門后家里往往都留有水、干糧和木柴,如果誰走到這里想歇息一下或溫飽一下肚子,只要自己做就可以了。吃完飯只要把鍋舍打掃干凈就可以走了,即便這時主人回來他們也不會見怪的。這樣一直到了清末民初時期,有很多的外來人流盲到此處,他們剛開始還很遵守這條規則,可到了后來他們吃完了飯就走,不再幫主人打掃自己所留下的狼藉,再后來干脆吃飽了肚子還要把剩下的糧食帶走,在萬般無奈之下才制造使用了鎖具。這就是云南地區鎖具的由來。
聽完這個故事后,我心中真是感慨萬分,真沒想到西藏迷宮鎖是因此而來,但我相信鎖必竟是防小人,不防君子的產物,勤勞善良的人們還是多數。
現在,“西藏迷宮鎖”雖然早已退出了使用的舞臺,但是在云南省的古城麗江市,古老而又聰明、勤勞的納西族人,依照“西藏迷宮鎖”的鑰匙原型,創造出了具有古城代表意義的鑰匙圖案會徽。并向所有中外游人出售,使之永遠的記住這座古老而又美麗神圣的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