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義烏海關開展“走進海關、了解海關”活動,邀請義烏國際商貿城的近百位企業主走進海關設立的知識產權保護展示廳。參觀結束后,不少小商品經營戶向海關反映,自家商品曾遭遇過仿冒。
“現在查侵權貨時,經常能看到一些‘生面孔’,一查,都是國有中小品牌。”10月26日至28日,短短3天時間,老李和同事連續在進出口環節查獲了一大批涉嫌侵權的鎖具,涉及“ALFA”、“VACHETTE”、“LAPERCHE”等多個國內自主品牌,而這些品牌的擁有者無一例外都是中小企業。
據海關介紹,義烏有很多外貿企業看似規模不大但卻名聲在外。像今年5月剛剛申請備案成功的開拓五金有限公司,品牌EXPLOIT(開拓)已在全球60多個國家注冊,有各項專利產品20多種,產品銷往90多個國家和地區。知名度打響后,遭到了國內外很多企業的商標侵權,在智利當地商標還被搶注。公司目前正花大力氣在維權。
“今年截至目前我們查到的侵犯國內企業知識產權的行為涉及了82個國內知名品牌,而去年全年是63個。”吳昀赟說。
保護知識產權期待企業更多參與
據統計,今年前三季度,杭州海關共查扣涉嫌侵犯知識產權貨物1900萬件。針對侵權行為出現的一些新特點,該關在打擊走私和規范市場秩序的同時,在培育企業自主知識產權意識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浙江民營企業多,分布廣、規模小,知識產權自我保護意識尤其是知識產權海關保護意識普遍不強。“海關知識產權主動保護是基于企業向海關申請備案的基礎之上的,企業不將自己擁有的知識產權信息到總署備案,海關的知識產權主動保護就無從談起。但不少企業卻誤以為只要有了國內的商標注冊,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吳昀赟在調研時發現,浙江不少外貿企業存在著這樣的“認識誤區”。
剛剛在海關幫助下截獲了3萬把侵權鎖具的“ALFA”商標持有人浙江省浦江金燈鎖業有限公司,是一家規模不大的民營企業。“以前光顧著怎么打造品牌了,總以為要等到品牌做大了,做到了‘Nike‘、‘Adidas’這種程度才會去考慮知識產權保護。直到市場上出現了一些仿造我們公司產權的鎖,給我們的聲譽帶來了很大的麻煩。”談起自家產品被侵權,這家公司的總經理金興土深有感觸。
“知識產權保護,事關企業的切身利益,如果沒有企業的主動參與,海關的保護終究是被動的。我們期待著能有更多的企業參與到知識產權保護中來,主動前來海關備案,讓海關為更多的自主品牌企業撐起"保護傘",為民營企業出口品牌、搶占國際市場"保駕護航"。”吳昀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