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拿鑰匙,也能打開房門門鎖。集指紋開鎖、手機開鎖、人臉識別開鎖、密碼開鎖等多種功能于一身的智能門鎖近年來漸漸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不過,消費者網聯合北京陽光消費大數據研究院今天發布的《智能門鎖消費滿意度調查報告》卻顯示,認為智能門鎖非常安全的受訪者甚至還不到一成;受訪者認為智能門鎖最可能發生的問題是異常解鎖或無法解鎖,而最擔心的則是開門指令泄露。

資料圖 新華社供圖
7成受訪者擔心智能門鎖不可靠
使用智能門鎖時可能出現哪些問題?7成受訪者認為,智能門鎖最可能出現異常解鎖或無法解鎖問題,消費者對這一問題的擔憂顯然最多。此外,消費者還擔心,智能門鎖出現電池不足無法開鎖;指紋不靠譜,淋雨或出汗后指紋識別不了;人臉識別不了等問題。
擔心智能門鎖存在哪種安全風險?超過56%的受訪者表示,擔心服務器被攻擊導致開門指令泄露;約50%的受訪者表示,擔心開門數據指令被竊取,如人臉、指紋被復制等;20%的受訪者則表示,擔心被撬開前面板開鎖。
智能門鎖多次監測不盡人意
在智能門鎖市場火熱的背后,整個市場顯得魚龍混雜。由于涉及指紋和人臉識別等多項新技術,智能門鎖還存在不少安全風險隱患。
記者注意到,近一年多來,在市場監管總局及各地消協的智能門鎖監測和比較試驗中,結果都不盡人意。
2018年底,市場監管總局公布數據顯示,對40款智能門鎖做了風險監測,25%的樣品指紋識別功能存在安全風險。
2019年5月,中消協等對29款主流智能門鎖商品開展比較試驗,結果顯示,48.3%的樣品密碼開啟存在安全風險,50%的樣品指紋識別開啟存在安全風險,85.7%的樣品信息識別卡開啟存在安全風險。
2019年8月,京津冀三地消協開展的網售智能門鎖比較試驗結果顯示,一半樣品存在3項或者3項以上的安全風險,其中,24個樣品的IC卡鑰匙可被破解復制,32個樣品可用制作的假指紋解鎖。
建議設立產品門檻和標準要求
為此,消費者權益保護領域相關專家建議,有關部門應盡快針對指紋和人臉識別等新技術運用建立標準制度,為企業設立產品門檻和標準要求。
對于消費者而言,應盡量不使用或關閉人臉識別功能和遠程開鎖功能。在使用信息識別卡開鎖功能的智能門鎖時,應在日常使用中妥善保管好信息識別卡,防止被非法讀取和復制。在使用帶有指紋識別功能的智能門鎖時,應在日常使用中留意指紋識別模塊是否存在殘留異物或物理損壞,若發現指紋識別模塊出現異常,應立即停止使用指紋識別功能,并聯系生產企業解決。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 張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