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已迎來物聯網時代頂峰,數字化城市發展也已逐步實現,就在這樣的互聯網科技趨勢下,中國的智能鎖市場潛力巨大,就拿家庭門鎖來說,中國還有大部分家庭使用“原始”的門鎖,使用鑰匙開門。綜合各權威機構給出的數據,目前全球的家庭智能門鎖普及率已經很高,日韓、歐洲等發達國家的普及率已接近75%,而中國只有8.3%。
正因為有著如此巨大的潛在市場契機,各類的智能鎖生產企業日益增長,也出現了五花八門的宣傳方式與營銷手段。其中“十大品牌”已成為各廠家招攬客戶的金字招牌,但給出“十大品牌” 稱號的單位卻并不一樣。經筆者仔細查閱,這類評選大多事前沒有標準,事后沒有監督,實質上就是競價排名,甚至有些就是直接收錢發證。
有些企業剛評上“十大品牌”沒過幾年就倒閉了。眼花繚亂的光環頭銜、魚目混珠的評選結果帶來三大嚴重問題:一、擾亂行業市場,名牌真假難分;二、侵犯消費者知情權,企業涉嫌虛假宣傳;三、增加成本負擔。評選層出不窮,企業疲于應付,消費者成無辜“買單者”,并間接養肥了“名牌評選”的產業鏈。
“十大品牌”評比亂象背后存在企業本身“現實需求”。企業做產品是為了賣錢獲利,“十大品牌”能很好的起到廣告宣傳作用。至于民眾,購物消費圖價廉物美、貨比三家。相比玩概念、凸顯功能的普通營銷,“十大品牌”一類的“榜單式廣告”具有更強的參考作用。因此各家企業為擠進“十大品牌”不惜爭得頭破血流、斯文掃地。
其實行業內都心知肚明,除了那些知名度很高的品牌,其他小企業在搶奪排名上砸錢都很厲害,“誰出的錢多,就排在前面,出的錢少就排在后面。消費者都被蒙在鼓里,早年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更是專門發文通知,暫停全國各地知名品牌評比。原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局長張茅強調,知名品牌和著名品牌應該在市場競爭中由消費者來認可的,而不是由政府機構來認可。國家市場監督總局已經通知各省區市停止知名品牌和著名品牌的評比,下一步還要積極清理。
所以,在國家明令禁止后,正規的國家級協會已經很少舉辦此類評選等活動,而一些社會上的廣告公司和各類商業機構,看到這里面巨大的利潤空間,開始進場“接手”,掛靠在國家級的各類協會或商會名下,以各種名義搞評選斂財。最后這種靠金錢選出來的十大品牌,只會損害行業的正常發展秩序,最終上當受騙的還是消費者。
對于市場上的各種品牌評定,在商務部印發的《商務領域品牌評定與保護辦法》就明確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借機收取參評企業任何費用或者開展盈利性活動。另外,《反不正當競爭法》也規定,經營者不得利用廣告或者其他方法,對商品作引人誤解虛假宣傳。然而,直到如今,市場上各種謀取私利的評比仍然屢見不鮮。
其實企業也心知肚明這個評比沒有任何法律依據,但是企業又需要這個招攬顧客的證牌,于是愿意花錢‘購買’”,再利用所謂的虛假評比結果去招搖撞騙,這是欺詐公眾,最終還是由消費者買單”。(作者:鄭璇飛)
注:本文系業內人士投稿,鎖貿通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