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的時間不算短。對閔家的第三代閔建來說,時間改變了許多東西,唯一沒變的,是街頭打出的光明招牌和閔氏恪守的藝德……
修輛自行車鎖賺5毛錢
閔建告訴記者,爺爺閔光明是“閔氏鎖業”的創始人。上世紀50年代末,爺爺跟隨奶奶從上海支寧來到銀川。發現當時的銀川街頭幾乎沒有配鑰匙修鎖的,便萌生了做配鑰匙修鎖生意的念頭。很快,閔光明就在銀川街頭掛起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光明配鑰匙修鎖”的招牌。一輛小推車,一個手搖機(配鑰匙),一把挫,這就是他的全部“家當”。那個時候配鑰匙是主要營生,修鎖是附帶的。一開始,人們似乎對閔光明的修鎖技術有所顧慮,前來修鎖的人很少。閔光明并沒有灰心,他仍然熱情地招呼著顧客。他的第一單生意是修理一輛老式的二八自行車鎖,等他連捅帶撬打開車鎖,已經緊張得滿頭大汗,他賺了5毛錢。后來,人們發現他的修理技術很好,人又實在,登門拜師求藝的不少,但爺爺從來是“拒絕”。原因很簡單:開鎖這一行不比其他行業,關系到千家萬戶的生命和財產安全。“萬一看走了眼,收錯了徒弟,那可不是鬧著玩的。”堅守著這樣的信條,閔家為千家萬戶開啟著一把把鎖。也因為這樣的操守,大家都很信任他。
拒絕為小偷配鑰匙
閔明道是閔家的第二代,他自小隨父學藝,學得一手開鎖制匙的好功夫,同時也秉承了家祖的美德。上世紀80年代,從銀川市鐵路第11分局病退后,閔明道開始進入修鎖行業。那個時候,修鎖這個職業已經被人們認可。隨著生意的紅火,流動的攤點也演變成一個固定的店鋪。閔明道經過日積月累的觀察,練就出一雙“火眼金睛”,善于察顏觀色,而每每他察覺不對勁,有可能被歹徒利用開門盜竊時,他總以忘帶開鎖工具為由及時收手。正是這樣的職業敏感和美德,使千家萬戶對“閔氏修鎖”一百個放心。1999年4月的一天,有個小伙子推著摩托車來配鑰匙。閔明道檢查后發現,摩托車沒有牌照,車鎖損壞嚴重,非常可疑——他提出要先查看小伙子的身份證,才給他配鑰匙。那小伙子確實是個小偷,他借口先去買包煙,其實是掏錢從路邊的拉黃包車的人那借了個身份證。閔明道趁機向110報警。當小偷回來時,警察早已在店里等候。沒想到,小偷狗急跳墻,掏出匕首將不防備的警察刺傷。眼看小偷就要逃跑了,情急之下,閔明道沖上去,與店員一起制服了小偷。
到外省開車鎖賺1000元
走進位于銀川市中山南街的光明鎖業那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內,映入眼簾的,盡是鑰匙,斑駁的墻壁上,陳列著五花八門的鑰匙,地板上、桌子上一箱箱裝滿的也是鑰匙和開鎖工具。31歲的閔建是閔家的第三代,給記者的第一印象是樸實。直到他在記者的眼前,麻利地打開了一把“難纏”的門鎖之后,記者才明白:這個臉上總是掛著微笑的年輕人,也身懷開鎖絕技。他向記者透露了一次得意 “業績”——2005年第一次坐車去外地修鎖。
2005年的一個秋夜,一車主去內蒙旅游,下車時竟然忘將車鑰匙鎖在車里了,就近尋遍內蒙十幾家修鎖開鎖店,但就是沒人攬得下這筆生意,車主慌了,最后找到了“光明鎖業”,正在店里忙活的閔建樂了:就是一分錢不給,讓我擺弄擺弄“難纏”也值得。 閔建坐上來接他的車就上路了。一到目的地,閔建就拿出帶來的修理工具,前摸后探,找準了車后柜蓋鎖做“解剖”,反復琢磨。忙碌近半個小時,車門開了,車輛毫發無損。那一刻,他特有成就感。
閔建感慨地說,他家的“光明鎖業”由當初的一把小銼,換成了電子配鑰匙機;由那時只能連捅帶撬打開一把自行車鎖,到如今,無論是門鎖、箱柜鎖,還是保險柜鎖、車鎖,這些帶有高科技成果的“鐵將軍”,見證著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