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小區,經常會看到一些“牛皮癬”的開鎖小廣告,這些人是否到公安機關備過案,普通市民如何分辨開鎖匠真假?征求意見稿中并未明確,成了不少聽證代表關注的話題。
征求意見稿中建議,由行業協會統一組織開鎖技術從業人員進行培訓,統一佩戴開鎖服務卡和工作服的款式、顏色。但即便采取這些措施,違法人員也可能偽造服裝、證件,市民很難辨別。
對此,聽證代表、昆明市鎖業協會會長鮑克云表示,目前行業協會正與警方聯動,共同打造開鎖行業微信公眾平臺,“正在對工作證進行技術升級,只要市民掃描工作證上的二維碼,輸入開鎖匠的名字,即可獲悉該人員是否為從業人員。”
監管 鎖匠改行后也應加強監管
“征求意見稿中,并未界定開鎖業的含義,也未對服務的對象作出明確規定,希望能明確界定。”云南財經大學法學院高崇慧教授、政協委員楊建國等多名代表建議,可借鑒省外的規定,并結合昆明市的實際情況,就開鎖業的企業和個人、哪些鎖可納入管理作出明確規范,可避免產生歧義。
“開鎖行業服務卡由誰印制、由誰頒發,是否需年檢?既然是特種行業的許可證,是否具備有效期的年檢考核,需進一步明確。”高崇慧指出,若從業人員拿到開鎖服務卡后改行,又該如何監管。
省公安廳治安總隊代表指出,并不排除一些掌握技術的人員,利用該手段進行犯罪,希望對該行業人員的后續監管做出具體規范。
一些聽證代表認為,把開鎖服務納入一個行業非常必要,建議政府設立規章,進一步細化和規范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