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永梁,一個蘇州郊區的農村少年,打過工,做過小生意,二十五年前的某一天他堅定地選擇了制鎖行業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從此篳路藍縷,歷盡艱辛,完成了從鎖具零部件配套加工到整鎖研發與生產的產業鏈升級,陸續推出了西非市場人人稱譽的“名牌”和敢與歐洲制鎖強企一較高下的民族品牌。
作為江蘇最大的民營制鎖集團,蘇州市盛達五金鎖具集團曾榮獲中國工程建設協會頒發的《中國建設行業知名品牌》證書、中國質量誠信企業協會頒發的《江蘇省誠信AAA級品牌企業》證書,公司是江蘇出入境檢驗檢疫協會會員。
目前,蘇州市盛達五金鎖具集團正按照“專業化、規模化、規范化、科學化”的“四化”標準,為在蘇州打造全球知名的鎖業基地而奮斗。
1、你出生在一個什么樣的家庭?成長在一個什么樣的環境中?
1963年出生在蘇州城西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從小就嘗遍了貧窮的滋味。
2、決定投入你所從事的事業是什么時候,如何開始的?是什么原因使你做出如此的選擇?
其實我這個人喜愛學習的,但是學校課堂中的知識我感到枯燥乏味,學不進去,所以初中畢業后就帶著擺脫貧窮的渴望走向社會,開始自己嘗試過打工,開過煙酒店、沙發廠,經營過木材生意,賠過,也賺過,總的來說賺了點錢,但是總沒有找到清晰的人生定位。
3、你所從事的事業經歷了哪幾個主要的階段?遇到過哪些重大的挫折,有無讓你承受不了的困難或災難?你是如何戰勝的?
在社會打拼幾年后,1990年我接受了瀕臨倒閉的年產僅40萬元的村辦五金廠邀請出任廠長。村辦工廠當時專門為原蘇州制鎖總廠加工配套少量零部件,正是在這里,我認真熟悉產品的每一道工序、每一個加工環節要求、工藝控制要點和管理細節并抓住每一個機會了解市場及客戶要求,了解產業發展動態。三年下來,對制鎖行業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但是由于村辦企業體制限制,難以發揮更大的空間。
1993年正值國家改革開放的政策進一步深入,我申請承包了五金工廠,開始第一次嘗試自已創業。
1997年,經歷了制鎖加工配套零部件生產、組裝、管理后的我,開始正式創立了蘇州市盛達五金鎖具有限公司,從原來的對鎖零部件加工、組裝,轉向對整鎖的開發、生產與銷售,后來公司也擁有了自營出口權。同年十月當看到我們公司自主生產的產品裝上第一個集裝箱時,我和我的工人們一齊歡呼,共祝我們自己雙手生產的產品正式走出國門,銷往非州;隨著我們公司制造的鎖,在非州市場越來越受歡迎,訂單越接越大,公司也迅速的擴大生產,增蓋廠房。
1999年,管理團隊產生了去尼日利亞這樣一個非洲重要港口和商品集散地國家開設自己的銷售服務窗口的想法,認為這樣可以取得更多的銷售信息和更高的銷(零)售利潤。但是,由于我們對當地的貿易政策不熟悉,對風俗習慣、支付條件、終端渠道缺乏足夠的了解和把握。結果出師不利,最終連發出去近300萬美金的貨款也未能收回,對于像我這樣一個靠自有資金積累的生產企業,無疑是滅頂之災。
痛定思痛、欲速則不達,尼日利亞分公司撤銷后,我們認真地總結了經驗的教訓。原先以為,只要在國家的宏觀政策調控下和融資方面,私人企業就能突飛猛進,就能成長壯大,這種想法和觀念應該說在市場經濟的早期有一定的科學性,也就是說,往前推十年是很正確的,因為這時私營經濟發展所面臨的主要矛盾是其與社會原有的文化、觀念體制的沖突,其內在的問題是第二位的。以往主要是靠與各種外界的社會關系和市場關系的博弈掙錢的話,今天越來越清楚的感覺到,成功的關鍵是內部效益的發挖掘,建設一個成功的團隊,向管理要效益。于是我們苦練內功,開始了第二次創業。
公司于2001年加大了對外引進技術、設計人才和管理人才。對內部制定、健全了各項規章制度,優化了管理和決策程序,整合了內部資源,全面確定了以工程部:“主導技術”的管理思想,成立了工程研發隊伍。從當初連一個打卡考勤制度也執行不了,通過借助“外腦、外力”成功地把先進的管理理念,灌輸到每一位普通員工的大腦里。
為了進一步提高產能和產品質量和工藝改進,購置了大量的先進生產設備和產品檢測工具、器具,強化了管理隊伍和研發隊伍。
從2002年開始,蘇州萬盛億五金鎖具有限公司、蘇州創意金屬制品有限公司陸續成為集團新興力量,2010年集團投資創辦的中國民間鎖具文化博物館對外開放,2014年公司銷售額超過3個億。
4、奮斗的過程中,你覺得最值得高興的是什么?
本人最高興的事不是財富的增加,而是成功的完成了角色轉換,由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民,成為一個工人,又由一個工人努力成為一個在國內外市場上打拼的商人,再由一個商人轉換成了一個企業管理者,經營著自己的產品、自己團隊、更重要的是經營了自己的人生。
5、在自己的事業上,家人支持理解嗎?同事和朋友呢?你是如何對待的?
家人和朋友從一開始創業到現在,一直是我事業上的成功保證。
6、你覺得最應該感謝的人是誰?為什么?
在此我應該更深深地感謝鄧小平和國家的改革開放的政策,我原先一無所有,這個時代成就了一個有膽識能務實的我。
7、你對自己的事業有什么見解,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作為一個勞動密集型的傳統產業,五金鎖具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發展潛力,最大的心愿是在蘇州建成全球知名的鎖業基地。
8、回顧走過的道路,你有什么感慨,覺得應該如何形容和總結?期間讓你覺得最正確的選擇是什么?最遺憾的又是什么?
我的感慨:打工者很累,做老板更累。
如何形容:恰如龜兔賽跑,沒有堅韌的毅力,不會成功的到達目的地。
成功的選擇:專業化生產五金鎖具!十幾年中,有過電子產品熱、娛樂服務和房地產熱的誘惑,但我始終專注于鎖的生產。
遺憾之處:是自己學歷低了一些,所以每前進一步,付出的代價和艱苦比別人要多得多。
9、目前你考慮最多的問題是什么?最關心的問題是什么?
團隊建設和企業文化建設,是我近期考慮得最多的事,也是最關心的問題;要想成為一個制鎖行業的“航空母艦”,我們還需要更多的人才,更完善的團隊合作。十幾年的企業積淀了一些以“全力、用心、積極、快樂”為主的文化價值理念,用傳承下來的這樣一些優秀的創業、創新文化來教育、發展所有員工是企業發展壯大的必然選擇。
10、能否再就其它一些問題發表點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本公司已實現了:
1)從單一產品向系列化中高檔鎖具的轉變;
2)從非洲市場向歐洲市場的轉變;
3)從創業團隊向職業管理團隊的轉變;
4)從以產品數量贏得市場向以質量提升取勝市場的轉變;
我的理想是:致力于從一個有品質的品牌公司發展成為一個有品味的品牌公司!
目前,我們正按照“專業化、規模化、規范化、科學化”的“四化”標準,為在蘇州打造全球知名的鎖業基地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