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立“鼎上學院”,以弘儒家文明
方長江希望年輕人能夠復興并傳承我們民族那些優良的文化和精神,而他,愿意幫助年輕人一起做這些工作。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
太宰問于子貢曰:夫子圣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圣,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論語·子罕》)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
方長江總經理展望鼎上的未來
“孔子說人5-15歲為10年寒窗,一下子就跳到30歲而立了,特是20多歲到30歲的時候又是在干什么呢?為什么20多歲上的青春年華,在他的敘述里是空白的?”方長江在接受采訪時,反而問起我們。
除了在中國報警鎖行業勤勉耕耘,方長江也不忘放眼天下。“20來歲的這批年輕人啊,正值大好青春,看起來血氣方剛,而其實是非常茫然的一個群體,就像GPS里的盲區。他們剛剛步入社會,從之前的溫室環境里走出來,一下子就不知所措。”他感嘆道,“他們往往顯得很叛逆,而其實也是最具可塑性的,就看他們在這個特殊時期,社會能給他一個什么樣的平臺。”
方長江從小生長在農村,父母含辛茹苦供他讀書。“我20出頭的時候,乃至于我剛開始創業的時候,也迷茫過,甚至做過不少蠢事,走過很多彎路,我不諱言這段經歷。現在回想起來,如果當時有某個人、某個環境,能在我那個特殊的年齡段,予我以人生的指點或規劃,我想我會成熟得更快一些,離成功也更近一些。”方長江說。
孔夫子也如此率真,不諱言“吾少也賤”。也正因此,方長江有一個愿望,他希望將來能創辦個“鼎上學院”,專門招收那些從大學進入社會有了2-3年,而且仍然還沒有找到人生方向的高材生,進入他的學院去深造,并且食住全包,而且還是帶薪學習,等功成名就的時候,他就必須拿出自己每月工資和獎金的一部分回饋學院,讓更多懷才不遇之士得以施教!“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夫子謙虛有加,說他并非生來就懂得很多道理,只不過是樂于去學習、去求知。“我希望以這樣一個平臺去幫助那些茫然的年輕人。”當然最終都是他們自己幫助自己,不能完全依靠我來給養,不能讓我做這個吃虧的事情。方長江說,“我在社會上經歷過之后,才有更真切的人生體會,尤其對儒家文化體味更深切,我認為儒家文化精義能對人生起到良好的指引。”
“就像我說到的,我不喜歡那些‘潛規則’,我們的文明不是這個樣子的,我們的傳統文明是正直、公平、誠實、信用、光明的,是沒有這些遍地皆是的‘潛規則’,如今,我們的社會是不是偏離了方向?我在我的‘不坑人,不害人’之后加了一句‘不吃虧’,說實在的,我并不想加上‘不吃虧’這三個字,如果我們的社會沒有那些‘潛規則’、‘厚黑學’,人人知禮、知法,人人守禮、守法,社會環境、市場環境都陽光透明,哪里還用得著我來喊什么‘不坑人,不害人,不吃虧’呢?如果我們的社會真是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哪里還用得著我來生產什么報警鎖呢?”方長江說這些話的時候,氣勢如虹。
“我不希望我們的下一代、下下一代還是處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希望我們的年輕人能夠復興并傳承我們民族那些優良的文化和精神,而我們這些人,有責任幫助我們的年輕人一起做這些工作。”方長江說。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儒商方長江,弘毅,以弘揚儒家精義!